禅宗由达摩传入中国之初,以《楞伽》印心。自四祖后,《金刚经》逐渐取代了《楞伽经》的地位,据记载,四祖道信便常劝人念“摩诃般若波罗蜜”(《指月录·道信传》)。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,更普劝僧俗读诵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(见《六祖坛经·行由品》)。传至六祖惠能,与《金刚经》的因缘就更为密切了。六祖惠能依金刚般若思想,建立起完整的禅宗修证体系,内容主要体现在《六祖坛经》中。本文拟依禅宗宗宝本《坛经》,谈谈《坛经》的般若思想。
一、《金刚经》与六祖惠能
六祖惠能原为岭南一樵夫,因卖柴路过街道,听到有人念诵《金刚经》,心灵产生极大震撼(见《六祖坛经·行由品》)。从他后来见五祖时的对话来看,惠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,只是尚未大彻大悟而已。观其入佛因缘,实在是宿根深厚,来历不凡。
随后,惠能取得那位诵经员外的资助,辞别老母,千里迢迢来到蕲州黄梅县东禅寺,参见五祖。经过一番往返考核,五祖对这位来自边地的年轻人不得不另眼相看,于是安排他到槽厂劈柴、踏碓。八个月后,五祖即将传法退居,便让门人各做一偈,以表明自己在修证上的见地。惠能的偈颂获得五祖印可,并传其衣钵。传法时,五祖又为惠能说《金刚经》,至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惠能大彻大悟(见《六祖坛经· 行由品》)。由此可见,从惠能发心求法到得法的整个过程,都与《金刚经》有着不解之缘。
六祖后来弘扬佛法时,总极力称赞般若法门。《坛经》云:“师升座,告大众曰: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。”又曰:“善知识!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,须修般若行,持诵《金刚般若经》,即得见性。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,经中分明赞叹,莫能具说,此法门是最上乘,为大智人说。”(见《六祖坛经·般若品》)。这里说持诵《金刚经》能入甚深法界,见性成佛,功德无量无边。
二·性空、无所得
般若经典的核心思想是缘起性空。由能通达性空而破妄执、断烦恼、证真实。《心经》云:“无智亦无得,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《坛经》中六祖的得法偈:“菩提本无树,明境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也体现了性空、无所得的思想。六祖正是因为领悟性空、无所得而契入诸法真实,得到五祖印证,并得其衣钵,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。
在性空、无所得的基础上,六祖证悟到众生与佛、烦恼与菩提并非差别对立。《坛经》云:“善知识!凡夫即佛,烦恼即菩提。前念迷即是众生,后念悟即是佛。前念着境即烦恼,后念离境即菩提。”(见《般若品》)告诉我们,众生与佛、烦恼与菩提的区别只在一念中。迷惑时是众生,觉悟后就是佛。执着时引发烦恼,离开执着后当下便是菩提。
《般若经》处处强调性空。空,是为了破除众生实有的自性执,从而远离空有、断常二边之见,契入中道实相。《般若经》谈空,并非以空为诸法真实。事实上,落入空见比执有见更可怕,所谓“宁执有如须弥,不执空如芥子”。六祖也时常告诫我们,修道切莫落入空见。《坛经》云:“世人妙性本空,无一法可得,自性真空亦复如是。善知识!莫闻我说空,便即着空。第一莫着空,若空心静坐,即着无记空。”(见《般若品》)六祖所说的妙性本空或自性真空是绝待的,远离空有二边。假如我们着空,自然与真实不相应。
通常,人们不是着有便是落入空见。六祖在开示性空、无所得的真理时,自然也耽心人们落入空见,因而一再指出空见的过患。《坛经》云:“又有迷人,空心静坐,百无所思,自称为大,此一辈人不可与语,为邪见故。”(见《般若品》)明确指出,有些人以为习禅应将心安住空境中,百无所思,实为邪见。关于空有的问题,六祖还对学人智常开示道:“不见一法存无见,大似浮云遮日面,不知一法守空知,还如太虚生闪电。此之知见瞥然生,错认何曾解方便,汝当一念自知非,自己灵光常显现。”(见《机缘品》)无论是住着有见还是空见,都会障碍我们对空性的认识。只有放弃有见和空见之后,始能契入中道实相。